李国桥
青蒿素专家
李国桥, 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际知名疟疾防治专家。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国桥教授长期从事青蒿素抗疟研究,1974年在云南中缅边境耿马县医院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的疗效,广州中医学院因此成为青蒿素临床研究全国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1974-1986年,从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临床研究,在海南、云南用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治疗脑型疟。
1992-2001年先后应邀到越南和柬埔寨抗疟,推广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脑型疟。
1995年应邀到肯尼亚推广青蒿素,此后又多次到非洲推广。
1997年研制成功青蒿素复方CV8,在越南注册生产并免费使用,后来又把CV8改进为第二、三个复方Duo-Cotexin和Artequick(粤特快)。
2003年,他总结全球抗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灭源灭疟”的新理念,经过2004-2007年柬埔寨和科摩罗试点实施,证明灭源灭疟是快速清除疟疾的办法。
学术成就
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青蒿素抗疟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获求是基金《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物双氢青蒿素复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4年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通过延长疗程获得高治愈率;首先证明青蒿素类药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抑杀作用,揭示青蒿素类药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学术新见解;先后研制了5个青蒿素类复方,其中4个复方获得发明专利。
主持脑型疟救治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恶性疟原虫每裂殖周期引起二次发热的理论,脑型疟环状体期昏迷和大滋养体期昏迷及其不同预后的理论,以及皮内血片诊断法;用这些理论指导脑型疟的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共治疗513例,治愈率92.8%,病死率7.2%。
关于恶性疟热型的解释、图解被收入WHO专家合编的《疟疾学》中;皮内血片法被载入英国牛津大学医学教科书;发表的学术论文成为国际上青蒿素类药物临床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一篇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刊物引用160多次。
所获荣誉
带领的研究所团队还因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成绩获得卫生部、教育部等四部局授予的“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集体”称号。
1979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6年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是我国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7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被推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0年由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白求恩奖章”。
1986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教师奖章”,
1987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5年“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柬埔寨政府授予“莫尼沙拉潘”金质骑士级勋章,
2007和2011年越南政府授予“为了人民健康”奖章和“友谊勋章”,
2013年科摩罗政府授予“总统奖章”。
在青蒿素类药防治疟疾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7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求是科技基金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教委颁发的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199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中医学会科技二等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SCI收录引用。主持编著《疟疾的临床研究》、《中国疟疾防治与研究》等著作。2006年6月柬埔寨洪森总理授予“莫尼沙拉潘”金质骑士级勋章,表彰他带领的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在柬埔寨作出的贡献。2007年3月越南卫生部授予他“为了人民健康”奖章。
感人事迹
勇者不惧,仁者无敌。带着对“五二三”项目的使命感和保障人类健康的责任心,哪里工作最紧急、任务最繁重、情况最危险,李国桥就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面。
1981年8月,为了深入研究恶性疟疾的发热规律,李国桥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反对,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体内,试图通过亲身试验,体验病情变化。
这是一次可能危及生命的医学实验。为此,李国桥事先给单位和家人留下“遗书”——“这次试验完全是自愿的。万一出现昏迷,暂时不用抗疟药治疗,这是研究计划的需要,请领导和妻子不要责怪实验的执行者。万一真的发生不幸,到时只要在花圈上画一个疟原虫,我就心满意足了”。
感染恶性疟原虫后,李国桥忍受着持续高烧的煎熬,以及肝脾肿大的痛苦,尽量拖延服用抗疟药的时间。在他的感召下,九位同事也拿自己身体做实验。如今,无论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还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教科书,仍记录着当年李国桥他们的亲身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
1982年8月,李国桥等人撰写的论文《甲氟喹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发表有关青蒿素的国际论文。从此,青蒿素成为全球抗疟专家的关注焦点。
进入90年代后,李国桥经常应邀到一些亚非拉国家,指导疟疾防治工作。这让他和团队研制的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1999年,他和同事们研制出的CV8,被越南列为国家一线抗疟用药。这是外国政府首次授予中国青蒿素类抗疟药最高荣誉。
2006年,李国桥和团队研制出世界首个疗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Artequick。这个新药不仅疗效快、治愈率高,而且只需两天疗程,每天服药1片,价格仅为同类药物一半,非常适合穷人服用。世界级抗疟专家阿诺德给予此药高度评价:“它是一个集中了优秀抗疟药全部特点的完美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