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对中医治疗阑尾炎进行专题讨论,而对脾胃学说的系统研究始于1960年。广州中医学院于1959年至1962年举办了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简称59高研班),当时邓铁涛任专职班主任,靳士英任班长。1959年10月邓铁涛带领81名学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7医院进行科研实习,并开展关于脾胃学说的临床、实验研究。1961年6月,邓铁涛将研究结果汇总整理成《脾旺不易受病——几种病与“脾胃”的关系及其辨证治疗机制初步探讨》,选择慢性细菌性痢疾、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小儿营养不良、小儿腹泻、胃溃疡等与脾胃有关的疾病,在以脾胃学说辨证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进行机制的研究。连同当时解放军157医院各科室骨干的研究共形成论文28篇,连续发表于1961年至1962年《广东中医》。当时全国中医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此大规模地进行临床观察、以提高疗效为基础的脾胃学说研究,开创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之先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铁涛先后撰写4篇脾胃学说专论,阐述其对脾胃学说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经验。1986年邓铁涛参与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证候治则和针灸针麻研究——通过对萎缩性胃炎、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脾虚证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承担其子课题对重症肌无力进行研究,其研究之主要指导思想即为脾胃学说。1999年又撰《李东垣的科研成果、方法与启示》及《李东垣学说的临证体会》,回顾其运用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的经验及对脾胃学说的科研设想。
劳绍贤自1975年调至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至今,一直从事脾胃学说研究工作,先后对脾虚证本质、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脾胃湿热证本质等方向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1994年,邓中光以《邓铁涛教授临证中脾胃学说的运用》为题作为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结业论文,整理邓铁涛脾胃学说学术经验。
(一)理论探讨,尤重东垣,虚实并论
邓铁涛梳理了历代名家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认为脾胃学说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重要论点。邓铁涛强调“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首推元代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内外伤辨》二书,既继承了前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又分述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的学术观点。提出“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取长补短,我们就能对脾胃学说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脾胃学说可用于指导各科临床实践
研究中医理论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邓铁涛指出:“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脾胃论治的方与法,其所治疗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了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属于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都有采用治脾胃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
邓铁涛以李东垣脾胃学说四个论点为例说明。对于内因脾胃为主论,邓铁涛认为“李氏这一论点,可以看作是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的深化。……这一学说,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健脾与免疫的关系。从实践来看,脾胃的健旺与身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和疾病的预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升发脾阳说,邓铁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对低血压、脾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疗效满意。对于相火为元气之贼说,邓铁涛认为“在临床中往往见脾胃气虚而兼见虚火之证。……笔者也常于补脾药中加芩、连,以治胃病。例如四君子汤和左金丸治疗胃溃疡、胃窦炎。”对于内伤发热辨,撰专文讨论甘温除大热。
1999年邓铁涛撰文《李东垣学说的临证体会》,称其治疗冠心病、慢性肾盂肾炎、重症肌无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闭经、慢性结肠炎、子宫脱垂、胃下垂、腹股沟疝、阳痿等证均受李东垣牌胃学说的影响。
(三)对脾胃学说研究的设想
邓铁涛认为应开展脾胃学说的实证研究。“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但如何通过实验研究,阐明这一理论及脾胃的实质,通过什么途径治脾胃的方药能治那么广泛的疾病?是值得我们做深入一步研究的。”
三、邓铁涛的学生对
脾胃学说的研究
(一)整理研究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的学术思想
邓中光较为全面地整理邓铁涛临证中脾胃学说的运用经验,包括“补脾益损以治重症肌无力”“调理脾胃以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注重养胃阴以治萎缩性胃炎”“实脾以治慢性肝炎”“着重益气除痰以治冠心病”“‘下法’以治阑尾炎”等内容。劳绍贤则介绍了邓铁涛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及特点。
(二)以消化道疾病为载体研究脾胃学说
“脾”是脾胃学说的核心,研究“脾”的实质是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现代表达。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广泛,对其进行实质研究需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劳绍贤先后对脾虚证与脾实证进行研究。对于脾虚证,认为“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功能不足的证候群。”将形态指标和功能指标相联系,提出线粒体形态与数量的变化是脾虚证患者消化功能低下的物质基础。对于脾实证,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动力障碍,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比脾虚证和正常人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电图无特殊表现:脾胃湿热证与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胃动素可能与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某种共同特征有关,生长抑素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尚不明确。
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他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也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
邓铁涛的学生在脾胃学说方面的研究多以消化道疾病作为研究载体,开展脾胃学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消化道疾病为研究对象寻找脾胃学说的物质基础。其研究的思路导向延续着邓铁涛的研究设想。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
劳绍贤在脾胃学说的研究充实了邓铁涛的学术设想,并在邓铁涛重视“脾虚”的基础上补充了“脾实”的研究,使脾胃学说的研究更趋全面,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
本文节选自《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