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

邓铁涛师承团队
2021-11-19
来源:广东新南方中医研究院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1960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诊断学讲义》出版,即《中医诊断学》第一版教材,由广州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主编。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诊断学讲义》出版,即《中医诊断学》第二版教材,由广州中医学院主编。邓铁涛参与了此两版教材的编写。1984年邓铁涛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出版,即《中医诊断学》第五版教材。2006年第五版教材修订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2版》,2013年又修订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3版》。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1.jpg



1987年邓铁涛主编《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诊断学》出版,2008年修订再版。


1988年邓铁涛主编《实用中医诊断学》出版,2004年修订再版。


1990年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出版。


邓铁涛也曾发表论文专题探讨中医诊断学,主要集中在四诊、八纲、治则治法及病历书写等内容,尤其反复多次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邓铁涛的学生也有参与邓铁涛中医诊断学著作的撰修。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主张中医诊断学应包括诊法、辨证

邓铁涛主张中医诊断学不宜分为中医四诊学与中医辨证学,认为它们是互相参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著作有三个系列,其编撰均体现这种思路。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2.jpg


编撰《中医诊断学》教材系列及专著


1.《中医诊断学》全国统编教材系列


邓铁涛是《中医诊断学》第二版教材的主要编写者,第五版教材主编。


《中医诊断学》第一版教材正文分“四诊概要”“八纲”“证候分类”三章。第二版教材在一版教材基础上重点扩充“证候分类”一章的内容,增加第一章“概说”专门论述诊断的原则,增加第五章“诊法运用”论述辨证要点和诊法的具体运用,增加附篇一“原文选录”、附篇二“歌诀选读”介绍部分以往诊法经典。


第五版教材在第二版《中医诊断学讲义》的基础上参考第四版《中医学基础》有关诊断部分进行修改补充而成。相比第二版教材,第五版教材增加“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的要求和方法”“症状鉴别诊断”等内容,对全书其他章节内容增订甚多。第五版教材是邓铁涛关于中医诊断学的多部著作中出版量最多、流传最广者。


2.《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诊断学》


《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诊断学》是以第五版教材为基础,收集更多的资料,严加整理而成。与第五版教材相比,此书在结构上增加“疾病诊断”章节,删“附篇”,其余篇章大致相同,篇幅为第五版教材三倍有余。


3.《实用中医诊断学》


《实用中医诊断学》是最能全面反映邓铁涛中医诊断学学术主张的专著。全书特色有二。


一是系统梳理中医诊断学发展史。靳士英撰写“上篇: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阐述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举例展示中医诊断学的贡献,总结中医诊断学的特点及展望。


二是重视中医诊断理论的临床应用。邓铁涛撰写“中篇·第五章: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介绍外感病、杂病辨证纲要,提出辨证论治“三段十步法”,论述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李丽霞、关汝耀合撰“第六章·临床各科诊断概要”,介绍临床各科独特的诊断方法。


1999年美国学者Marnae Ergil将《实用中医诊断学》重译为英文版 Practical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并在“译者引言”中称“我以原译本为蓝本,承担了重译的工作。我之所以接受重译的任务,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填补了现有英文课本的一大空白。”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3.jpg


《实用中医诊断学》英文版 Practical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借用西医发展辨证论治

邓铁涛认为可运用西医检查等现代化诊断技术拓展中医四诊范畴以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对中医诊断学学科体系认识的深化

邓铁涛的学生在邓铁涛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中医诊断学的学科体系,代表作如靳士英主编之《新编中医诊断学》,该书其编排原则基本遵循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结构,并加入舌下络脉诊法等新的研究

成果。其特色有二。


一是概括中医诊断学学科系统的内容。靳士英绘图“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表述,如下图。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4.jpg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


二是详述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许文学、靳士英执笔该书“第十七章: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是对《实用中医诊断学》“中篇·第五章: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学术思想的延续与发挥。



对中医诊断学专题化研究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列专题,以靳士英、邓中炎为代表。


靳士英主编《舌下络脉诊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舌下络脉诊法从理论、临床、解剖、实验等角度多维进行探讨。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4.jpg



邓铁涛(左)与靳士英


    中炎致力于中医证候规范研究,代表作《中医证候规范》。此书由邓铁涛主编,邓中炎责成。上篇概论证候及其规范化的意义,证候规范的内容、原则以及证候的分类;下篇按照基础、脏腑、外感三类型常见证候顺序排列共178条。



修订邓铁涛中医诊断学著作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2版》编委会新增陈群、徐志伟、邓中光,内容上比第一版增加“附1:常见证候国家诊断标准”与“附2:常见舌象的彩色图片”,其余内容未见增删。《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3版》编委会与第二版同,内容增加“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程”,其余内容未见增删。


《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诊断学·2版》编委会新增陈群、邓中光、徐志伟,内容上比第一版增加“附:中医诊断学试题”,其余内容未见增删。该书由邓铁涛担任主编,陈群协助全部修订工作。


《实用中医诊断学》第二版编委会新增陈群、徐志伟、邓中光、邱仕君。


新增内容如:第三章第二节“望诊”增加“望甲”、“舌下络脉诊法”内容,均由靳士英执笔。第四章第二节增加“疫疠辨证”内容,由邓铁涛、邱仕君执笔。第五章增加“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内容,由邓铁涛执笔。增加“第八章:诊断思路与思维方法”,由陈群、莫传伟执笔。等等。


修改内容如下:第一版上篇修改为第二版“上篇:中医诊断学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由靳士英执笔。第一版第五章第四节之“表5-1:常见疾病病名临床特点简表”,增订为第二版“表5-1:常见中医病名对照及诊断依据”,由邓铁涛执笔。


删减内容如下:删减第一版第九章第一节中图片13幅,删减第十章第四节“控制论在中医学上的认识”。



凝练邓铁涛诊法学术主张

吴伟在邓老提出的“五诊十纲”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和细化,认为“五诊”是指在传统四诊基础上加体格检查、理化检查;“十纲”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治。这是对邓铁涛重视四诊、八纲、中西医诊断结合等学术主张的理论凝练。



小结

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2007年,邓铁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确认陈群为邓铁涛“中医诊法学术传承人”。


岭南中医邓氏学术流派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06.jpg




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形成靳士英与陈群为代表的两个独立学术团队。靳士英针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陈群协助邓铁涛对多部中医诊断学专著进行修订,使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著得以不断再版。


——本文节选自《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分享